火药,汉语词语,主要是指一种由硝酸钾、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的黑色或棕色炸药。火药,顾名思义,可由火花、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。
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。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。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,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,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。
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,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,在唐朝被用于军事。
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,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,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——药发傀儡。宋代演出“抱锣”、“硬鬼”、“哑艺剧”等杂技节目,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“爆仗”和“吐火”等,以制造神秘气氛。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,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、变物等,以收神奇迷离之效。
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、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,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.火药最初主要用于医药,这从其命名的"药"字即可见一斑,后来火药传至欧洲才用于军事。
火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。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,带给人类消停战事、安全防卫的作用,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。
中国古代火器产生于宋代,它的出现是与火药的发明联系在一起的,没有火药,就没有火器。史载,宋金时期已有燃烧性火器(如在箭杆上绑小型火药筒的火箭)、爆炸性火器(如用火药制作的霹雳炮、震天雷),到南宋时出现了竹制的管形火器。管形火器可远程发射,是以管状发射器,内装火药、铁弹等物,对准目标,由引信击发以杀伤敌人的械器。其质地,最早为竹筒,后改进为金属。燃烧性火器和爆炸性火器也可远程发射,其所用抛石机,由木杆制作,利用杠杆原理发射。但由于木杆摇晃,射程有限,准确度很差。而管形火器由于膛管对弹头的约束力,造就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管内弹道,从而大大增加了弹头飞行轨迹的稳定性,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。管形火器的出现,是兵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。
中国古代何时发明和使用管形火器?资料甚少,难以明确。据现有资料,我国最早的管形火器,不是见于文字记载,而是在敦煌的一幅降魔变绢画上。该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前降魔的故事。画面众多恶魔中,有一头顶生有3条毒蛇头的恶魔,他赤身裸体,只穿一条犊鼻裈(短裤的一种),双手持一种形态奇特的喷火兵器:器体筒状,前端作展口状,筒体束有几道箍,筒后安有较细的柄。恶魔右手持器,左手握柄,从简口喷出熊熊烈火冒(孙机、杨泓:《文物丛谈·降魔变绢画中的喷火兵器》,文物出版社,1991年)。此画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,最早为英国著名科学召史家李约瑟发现,他认为这是一支火枪,其年代约为950年,正当北宋建国前不久。如果这一分析是正确的话,这可能是现知最早管形火器资料。
展开全文
可以称为真正的、完整的远程管形发射火器,出现在南宋,当时称为“突火枪”。宋理宗 开庆 年间, 宋军 发明此种管状火器。以巨竹筒为枪身,内部装填 火药 与 子窠 --子弹。点燃引线后,火药喷发,将“子窠”射出,射程远达150步(约230米)。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 。因为突火枪用竹筒制作,故又称“突火筒”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火药作动力发射弹丸的成功尝试,是兵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,对后来火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。
突火枪“以巨竹为筒,内安子窠,如烧放焰绝,然后子窠发出,如炮声,远闻百五十余步”。即用巨竹装上火药,安上“子窠”(可能是瓷片、石子、铁沙之类的东西),用引线点着药后,产生很大的气压,将子窠发出,并产生很大的声音。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。子窠 古代装在突火枪中的火药弹。纸制,实以火药,伏以引线,借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推射而出,射击敌人。开日后子弹的先声,是火器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。
管形射击性火器是现代枪炮的始祖。到了元代,在我国的火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,也通过各种渠道逐渐传播到阿拉伯地区和欧洲。
铳炮(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概称是对古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概称。)。 中国 古代铳炮肇始于元,而以清末为其下限,包括了铜、铁两大类。铜质铳炮主要是以青铜铸造,也有少数以其他铜合金制成(文献记有以“黄铜”、“红铜”铸铳)。中国青铜铳炮的发展,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:第一阶段,从元代至明正德时期,这是中国传统铳炮的发生、发展期,其时青铜铳炮占据主流。第二阶段,从明嘉靖时期至清末,主要是仿造欧洲传来的铳炮,其时由于铁制铳炮的发展,青铜铳炮渐趋衰落,最终被淘汰。
火药和火药火器的发明,在世界军事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卓越贡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